中东战地手记|“几十年过去了,我们没有变得更安全”
中东战地手记|“几十年过去了,我们没有变得更安全”
中东战地手记|“几十年过去了,我们没有变得更安全”
3月(yuè)13日,在耶路撒冷街头,一名男子携枪出行。新华社记者陈君清摄 6月1日下午,耶路撒冷市中心的(de)马哈内耶胡达市场,公交车缓缓驶过,路边摊贩(tānfàn)在收拾当天卖剩的水果,持枪的军人和平民混杂(hùnzá)在人流中,看起来平静有序。
16时48分,人群出现骚动,一条红(hóng)字消息推送至人们的手机(shǒujī)上:“导弹预计几分钟内抵达耶路撒冷等地,请立刻前往防空设施。”
三分钟后,刺耳的防空警报划破天际。有人(rén)匆匆下车将孩子紧紧(jǐnjǐn)搂入怀中,有人奔向最近(zuìjìn)的防空洞,还有人仰头望天然后继续走路。那一刻,惊慌与麻木并存。
6月2日、6月3日,导弹(dǎodàn)继续来袭。
今年5月,以色列启用新一代预警系统——一种“预警的预警”。与以往(yǐwǎng)导弹来袭前才拉响防空警报不同,如今警报拉响前大约三分钟,当地居民手机上便会(huì)提前(tíqián)弹出(chū)通知,告知人们即将拉响警报。但这种预警方式并没有增加人们的安全感。
“推送一来,你又多了决定要不要(búyào)跑、要不要躲、要不要再喝一口热咖啡的三分钟。”在市场附近的一家(yījiā)咖啡馆,60岁的以色列人戴维对记者(jìzhě)说。他手中拿着(zhe)一份当天的《今日以色列报》,头版满是关于前线战况的消息。
随处可见的防空指引标识,是以色列控制地区最具辨识度的安全特征(tèzhēng)之一,初来乍到者很(hěn)难不对此印象深刻。记者派驻在耶路撒冷的三年多时间里,不仅目睹了(le)当地局势从相对平静骤然转向(zhuǎnxiàng)高度紧张,也亲见了许多防空设施从长期闲置(xiánzhì)到频繁启用的过程。三年多过去,警报声在生活中不再是意外。
3月13日,在耶路撒冷街头,一名女子携枪出行。新华社记者(jìzhě)陈君清摄 “太久了(le),习惯了,不躲了。”初夏的耶路撒冷街头,女孩希拉正在(zhèngzài)跑步。警报响起的那一刻,她摘下耳机看了眼天空,又戴上(shàng)继续前进。尽管她的手机地图(dìtú)上,密密麻麻、清清楚楚地标注着附近所有防空设施的位置。
几声拦截引发的爆炸声过后,一切恢复(huīfù)如常。
战事延宕近20个月,防空警报声已成为以色列人生活的(de)(de)背景音。久处“战争状态”,以色列社会的焦虑与(yǔ)分裂愈发显现。以色列第12频道电视台(diànshìtái)近日公布一项民调显示(xiǎnshì),66%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当前面临的最大(zuìdà)威胁是社会内部撕裂,而非持续不断的外部安全威胁;近七成受访者支持通过协议实现停火。舆论的重心,正在从“胜利”转向“止战”。
“我爸妈那个年代听收音机广播预警,我们这个年代看手机。”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20岁的学生沙哈尔说(shuō),“几十年过去了,我们没有变得更安全(ānquán),只是比他们更快知道自己不(bù)安全而已。”
当技术愈发精准(jīngzhǔn),现实却愈发沉重。
“这就是(jiùshì)许多(xǔduō)人的日常,可能不用去前线,但也看不到希望的曙光。在一次又一次警报声中,是我们被困住的生活。”沙哈尔说。
然而,习惯甚至厌倦了防空警报的(de)以色列人不知是否意识到,就在紧邻的加沙地带,面对战火与封锁,许多巴勒斯坦人根本无处可逃,突然发生的空袭(kōngxí)之前不会有警报声(jǐngbàoshēng)响起,他们(tāmen)只能在断壁残垣中听从命运的裁决。
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至今,加沙地带和平前景依旧渺茫。根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最新数据(shùjù),以军(yǐjūn)军事行动已造成加沙地带约5.5万人死亡、逾(yú)12万人受伤。
以军在冲突爆发一周年时的统计显示,以色列遭到来自加沙地带、黎巴嫩、叙利亚、也门等多个方向(fāngxiàng)累计超过(chāoguò)2.6万次火箭弹、导弹(dǎodàn)和(hé)无人机袭击。如今,又过去将近8个月,也门胡塞武装从2000公里外发动的远程导弹袭击时有发生。
5月4日,在以色列本-古里安(gǔlǐān)(gǔlǐān)国际机场附近,工作人员清理(qīnglǐ)导弹袭击现场。当天,也门胡塞武装向该机场发射了(le)一枚高超音速导弹。以色列启用远程“箭”式反导系统与(yǔ)美军部署的(de)“萨德”反导系统联合拦截(lánjié),未能(wèinéng)阻止导弹落地,爆炸点距航站楼仅300多米。 新华社发(贾马尔·阿瓦德摄) 5月4日,也门胡塞武装向特拉维夫附近的本-古里安国际机场发射了一枚高超音速导弹。以色列启用远程“箭”式反导系统与美军部署的“萨德”反导系统联合拦截,未能阻止导弹落地,爆炸点距航站楼仅300多米。此次罕见的拦截失败引发以色列民众的安全(ānquán)焦虑,也激发军方研发(yánfā)“加强版”的预警与防御技术。
然而,矛与盾之争,永远(yǒngyuǎn)矛盾;用矛与用盾,都解不开(jiěbùkāi)矛盾的根源。(记者:王卓伦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